未来一年,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会是什么样?        

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全球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国家,不论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,在使用体验上都远超 Apple Pay、Google Wallet 及新出的 Android Pay。不过,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们目前还没有发大力自建支付工具。本文发布于 2015 年,作者金亦冶,支付解决方案 SaaS 服务商  Ping++ 的 CEO,他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移动支付即将可能产生的变化。

一、 超高频消费类应用会自建钱包

电子钱包行业有一个著名的牙刷理论:「如果一个产品一天会被使用两次,那它就可以培养你的习惯」。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如日中天的 Square 会接受 Starbucks 的战略投资,因为一个人每天至少会喝两次咖啡。对于那些超高频消费类应用,比如滴滴快的,美团,大众点评,他们已经基本做到「一天打开两次」的频次,也就是基本具备了成为一个全新支付工具或者钱包的潜力。在如今,支付已经不仅仅是交易通道,而是价值连接的一种方式,其背后所涌现出来的用户体验,营销手段,金融能力,才是支付的未来。

京东已经把支付提到了战略地位,独立出来「京东钱包」,如果不出意外,这一类超高频消费类应用会逐渐涉及这个行业,未来的电子钱包市场必然异常热闹。

二、银行将围绕持卡人打造支付新工具

银行一直在移动互联网的反应速度上慢了一拍,直到被管道化多年之后才突然醒悟过来:「原来发展那么多持卡人,敢情都是给互联网公司做嫁衣了」。这个情况跟电信运营商和微信的关系差不多。在余额宝出来之前,银行并没有太看得上支付这个业务,毕竟利润薄,活又辛苦。但自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引入后,银行才方寸大乱,大家都通过支付入口购买理财,银行储蓄怎么办,理财销售怎么办?所以可以判断,银行一定会大力布局移动支付 App,坐拥海量持卡人,整合他们在借记卡和信用卡两边的资源,还有大量线下商户的配合,优惠积分,供应链金融等等组合拳既出。

在这方面,看好「最早提出干掉银行卡」的招行和「宇宙超级第一行」工行。

三、大量支付公司被战略投资或者被兼并收购

最近朋友圈里谈投资收购的,问的最多的就是:「你知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的支付公司打算卖的,或者愿意被投资,手上有几个亿要花出去」。虽然 A 股涨势很猛,但很有意思的是当公司募到钱,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居然是要去买一家支付公司。除了限牌和互联网金融的推波助澜之外,更重要的是大家看到了支付作为基础性设施的威力。很多应用场景,很多用户体验,很多功能实现,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支付接口支撑,是无法完成的。当人们津津乐道做 Uber 不需要掏出手机的时候,很多拼车软件已经哭晕在街角边。

不排除一堆实力雄厚的传统企业杀入这个市场,投资或者收购一些支付公司,就像当年的万达一样。当然,一些 IOT 公司也有这个潜质。

四、中国会有自己的「Apple Pay」

Apple 强力推进的「Apple Pay」目前还没有入华,虽然库克几次来华示好,但显然没有跟银联谈拢的迹象。简单的把原因归结成利益分配就太小看银联了,毕竟让一个外国手机巨头进入中国市场,成为大众的电子钱包,信息流和资金流通吃,这几乎是一个政治范畴的问题。所以「Apple Pay」进入中国会是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。但同时,这样的基于 OS 层面的支付手段,却不得不承认是一种进步。毕竟基于 App 层面的支付手段用户体验已经很好,但随着支付场景的多样化,是手持手机就可以完成付款方便?还是点亮手机,解锁,打开 App,点击支付来得方便?结论是一目了然的。

目测小米,联想,华为有潜质做成自己的「Apple Pay」,阿里投资了魅族也有机会。

五、巨头的新标配:即把持手机端又把持商户端

过去几乎所有的电子钱包都是走得「挟用户以令诸侯」的思路,但未来,如果在商户端站不稳脚跟,会有很多的麻烦,扫码怎么扫,优惠劵怎么兑,积分怎么攒,这是一个系统工程。靠补贴是补贴不完线下如此庞大的商户群体的,还得靠产品,做出好的 B 端产品,这个道理跟 C 端是一致的。所以可以预见,支付宝和微信都会自己铺设智能 POS 机,自己服务和维护商户,而不是目前简单的免费率找代理的简单模式。

这一波智能 POS 机革命会深刻改变以往的线下收单格局,很多玩家会出局,很多新人会进来,行业终将洗牌。

这不是最好的时代,也不是最坏的时代,它只是属于互联网的时代而已。